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王亚平太空第一次授课主要内容(王亚平的太空授课)

时间:2023-05-25 07:31:21

各位网友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王亚平太空第一次授课主要内容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王亚平太空第一次授课主要内容以及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

2、王亚平在太空开课,她讲了哪些内容?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 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1

走路如飞行,转身如花滑,睡在睡袋里 ……12 月 9 日 15:40," 天宫课堂 " 第一课如约开讲。

课堂上, 十三号 " 太空出差三人组 "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除了展示他们在轨工作生活外,还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等神奇实验。

60 分钟的 " 天宫课堂 ",吸引了亿万目光。孩子们宇宙、太空充满了 。

" 最高 " 课堂上的课目表是如何出来的,还能怎么上? 快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温馨,太空教师王亚平 " 卧室 " 贴着家人照片

在距离地面 400 公里的 " " 核心舱,太空教师王亚平开启了 " 天宫课堂 "。在失重情况下," 太空出差三人组 " 好像会都会轻功,走路如飞行,可以像游泳一样随意飘来飘去;由于失重,下肢的血液上涌,导致他们的脸部胖胖的。为了对抗这种情况,航天员们每天要在太空跑步机上锻炼身体。 器材有跑步机、自行车 ……

失重情况下,航天员睡觉是一件神奇的事。他们可以站着睡,也能倒立睡,高兴时还可不固定睡袋,当一回 " 夜游神 "。这次 " 天宫课堂 ",王亚平特别展示她的 " 卧室 "。她说,航天员们都是睡在睡袋里的。而 " 卧室 " 则按个人的喜好布置。比如:王亚平的 " 卧室 " 里贴着她和家人的照片,以及她自己的小物品。王亚平透露,晚上还可以和家人通电话。

神奇,太空转身暗含时空曲率奥秘

在失重环境中,许多成语比如:脚踏实地、飞流直下、摇摆不定等成语在失重环境中都不 用了,在那里水不再往低处流,竹篮打水不会一场空。

那么,失重情况下,航天员怎么转身?" 天宫课堂 " 上,只见,叶光富靠旋转手臂,实现了无依托转身;随后,叶光富又展示了伸展手臂转身和抱臂转身 ……" 太神奇 "!围观的网友们纷纷惊呆了。

这到底是什么原理?是否违背了角动量守恒?中国科学院 天文台 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科普主管董志川解释说,真空和失重中隐藏着时空曲率奥秘。" 这就像陀螺仪。我们在玩指尖陀螺的时候,当我们偏转陀螺会发现有一个无形的力在左右着我们的手,仿佛在阻挡我们改变陀螺的指向。没错,这就是陀螺仪的特性,它有维持初始角动量方向的‘惯性’ ,仿佛有一个无形的温柔小手在不断地纠正旋转轴的偏离 ,这也正是我们可以人类利用陀螺指引方向的原因 。"

董志川介绍说,如同陀螺仪一样维持原有旋转方向的 " 保守力 " 会作用于我们身体的躯体正轴,带动我们旋转。" 猫也会用这种旋转前肢的方法,来实现在空中无依托条件下的转体。"

不易,世界最高课堂这样 " 炼 " 成

" 和 8 年前的太空课堂相比,这次太空教师们的活动 更大一些,有 50 平方米。" 全国 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专家组成员庞之浩介绍说,太空教育有多种形式。太空授课是最典型、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在那里称得上是世界上最高的课堂,可对培养青少年探索太空的兴趣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不过,要想完成一堂 " 天宫课堂 ",太空教师们要练就十八般武艺。" 在授课前,太空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授课的内容要先演练。甚至对摄像的要求也很高。" 庞之浩透露,上一堂太空课,王亚平的课程内容是几经筛选过的。

8 年前,为了完成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专门成立了太空授课专家组。当时,专家组成员先后研究了 " 竹篮打水 "" 乒乓球 "" 回旋镖 " 等 20 多种方案。然后经过集思广益、反复筛选、严格论证,最终确定进行两个方面的物理实验,即物体 特性和液体表面张力。

庞之浩解释说,这次 " 天宫课堂 " 很成功精彩,相比之下,这次不仅有物理实验,还有生物实验,因而可使青少年开阔眼界;而且太空教师王亚平这次更从容、淡定了。

剧透," 天宫课堂 " 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

中国 站首次 " 天宫课堂 " 让网友们意犹未尽。后续,还会有这样的课程吗?答案是:有!

中国载人 办公室透露,后续," 天宫课堂 " 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 普教育。

庞之浩说,2022 年,中国将建成体积大寿命长、功能强的大型长期载人 站,可以相信,届时中国的太空教育会更加丰富多彩,可以采用视频传输、天地通话、搭载实验、参与研究等方式进行,或在地面开展太空设计比赛、参观体验和知识讲座等活动。

据了解,我国几年前就开始组织青少年设计青少年太空实验方案,并且每年都请专家进行评审,其中优秀的青少年太空科学实验方案未来有望送到中国 站青少年科学实验柜内实施。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2

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

“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 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 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 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 、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在提问环节,有汶川的同学问,在太空能看到闪烁的 吗?有没有UFO?

对此,王亚平回答说,目前没有看到UFO。由于在大气层外, 也不会眨眼睛了,看到的天空不是蓝色,而是深邃的黑色。

王亚平表示,透过舷窗我们能看到蔚蓝的地球,还有日月星辰,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UFO。由于我们处在大气层外,没有了大气的'阻挡和干扰,我们看到的 会格外的亮。

王亚平还分享了一个奇妙的现象,每天都能看到16次日出, 每90分钟就能绕地球一圈。

据悉,此次太空授课活动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分设4个地面分课堂,共1420名中小学生代表参加现场活动。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3

时间12月9日下午3点40分,天宫课堂正式开讲, 13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 站上进行全球直播,为全世界网友授课。

这是中国“天宫课堂”的第一课,同时也是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第二次授课。上一次还是8年前, 10号飞船航天员王亚平,曾经在距离地球300多公里外的天宫一号舱内,为全国8万所学校6,000万余师生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太空物理课程,展示了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如何给物体测量质量、如何进行单摆 、陀螺 、水膜实验和水球实验。

而这一次天宫课堂,则是由 13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在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 站上,为全球网友直播。

此次授课的主讲人仍然是王亚平,这是她第二次担任太空教师。除了给大家展示物体 、液体表面张力等物理现象外,王亚平还带大家参观了中国 站的工作生活场景,让大家直观感受航天员们如何在太空长时间生存工作。

跟着镜头,我们看到王亚平的太空卧室里,贴满了与家人的合照。王亚平透露,晚上睡觉时,还可以跟家人通个电话。

当然,中国 站承担着重要的科研项目,各种科学实验必不可少。本次太空授课,王亚平将在翟志刚和叶光富的配合下,完成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以及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等多项内容。

按照预定设计,本次太空授课采取天地互动的方式进行。天上的主讲课堂是中国 站,主讲人是王亚平,翟志刚和叶光富将担任助手。地面主课堂设置在中国科技馆,但同时新增了4个地面分课堂,分别设置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和澳门。

航天员在太空授课的过程中,会 时与地面进行交流,回答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提问。

四川汶川的同学向王亚萍提问,在太空中能看到闪烁的 吗?有没有UFO?

这是很多人特别关心的话题,对此,王亚平的回答是目前还没有看到UFO。 站身处大气层外,由于没有大气的干扰和阻挡,在 站中看到的 都不会眨眼,显得格外的亮。

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因此每天都能看到16次日出,这是在地球上绝无可能发生的奇妙体验。

之所以要开展太空授课,主要是为了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让更多的人参与和投身到科学研究事业之中。

人类的 是浩瀚宇宙,一个 想要获得发展和复兴,必须努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提 研水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句话不管放在任何 ,都不会过时。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与此紧密关联。

要不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怎么能够建设自己的 站,我们怎么能实现载人航天飞行,我们怎么能 探索宇宙太空的主动权?

据了解,天宫课堂品牌并非突发奇想,而是有着明确的规划和设计,这是第1次在 站上课。未来,随着中国 站建设的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航天员和工程师进入 站,进行各种各样的太空实验,并继续开展天宫课堂教学任务。

看到视频直播的网友可能会问,太空中没有基站, 站如何实现与地球的通讯?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手机通讯传输主要依靠基站。但是太空中并没有基站,即使有,信号也无法传出如此远的距离,毕竟 站距离地球400多公里。

为了确保 站与地球之间的联络,我国专门发射了三颗中继卫星,按照预定轨道运行,可以覆盖全球任何地区,地球和 站发出的信号,先通过中继卫星接收,再传播出去,从而实现 站与地面的信号传送。

中继卫星的传输能力和速度,相当于目前在地球上使用的5G信号,几乎没有太多的延迟,速度非常快。

这样一来,不管是航天员与地面控制中心之间交流,还是给家人打电话, 以做到实时传输,有声音有画面,跟在地球上差不多。

王亚平在太空开课,她讲了哪些内容?

王亚平在天宫讲解演示。主要讲了中小学生了解物体在失重状态下的 特点和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一、实验(单摆 )。

在T形支架上,一个小球系在绳子上。这是物理课上常用的实验装置——单摆。把球举到一定高度,球似乎被占有并以很慢的速度摆动。然后,用手指轻轻推球,球开始绕支撑轴作圆周 。

太空失重:在地面上,单摆的 周期与单摆的长度、重力和加速度有关。但在失重状态下,如果没有恢复力,钢球将停留在原来的位置。这时,绳子没有拉球。

用手推球相当于给球一个初始速度。同时,绳子为球提供张力。绳子的张力平衡了离心力,球绕着支撑轴作圆周 。没有绳子的张力,球将以匀速直线 。在地面上,空气的阻力使物体越来越慢,重力使物体下落。

二、实验(陀螺 )。

王亚平拿出陀螺仪,用手轻轻推了推。陀螺向前滚动,路线不可预测。然后拿出一个陀螺仪转动它,用手轻轻推动。陀螺仪沿着固定轴向前飞行。

角动量守恒:旋转陀螺仪有固定轴。转子转动惯量越大,稳定性越好;转子速度越大,稳定性越好。共轴性遵循角动量守恒定律——物体的角动量在没有外力矩的作用下保持不变。航天员施加的瞬时干扰力不能产生连续的力矩。由于角动量守恒,高速旋转陀螺的旋转轴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在地面上难以实现的原因是陀螺仪与地面摩擦产生的干扰力矩改变了陀螺仪的角动量,逐渐降低了陀螺仪的转速,并且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转方向。

三、讲座意义。

作为美国之后第二个完成 教学的 ,这一 教学不仅将提高人们对 的兴趣,而且从应用上促进天地高容量信息处理产业的发展,而大数据 的到来,将成为天地大容量信息处理产业发展的契机。这意味着中国可以对地外航天器进行至少40分钟的实时监测,说明中国有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对洲际导弹进行调整和监测。

太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