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美文分享

怀念母亲的作者(茅盾晚年这首怀念母亲的旧体诗)

时间:2022-04-05 15:08:55

怀念母亲的作者(茅盾晚年这首怀念母亲的旧体诗)

茅盾(1896—1981)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巨匠。在文学界流行着一种“鲁郭茅,巴老曹”的说法,这是过去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排的座次,其中的“茅”就是指茅盾。在这个阵营中,显然茅盾是以新文学作家的身份被列入其中的。

的确,茅盾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成就主要是在新文学方面。但正如同鲁迅、郭沫若这些新文学作家一样,他不但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在文学创作上也有不少旧体诗作。

据相关统计,茅盾一生创作的旧体诗词有150多首。这些诗词题材内容不一,形式各异,质量也不等。在他众多诗词中,晚年创作的《七律》是怀念母亲的悼母诗,情感深挚,韵律和谐,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其诗文如下:

乡党群称女丈夫,含辛茹苦抚双雏。

力排众议遵遗嘱,敢犯家规走险途。

午夜短檠忧国是,秋风落叶哭黄垆。

平生意气多自许,不教儿曹作陋儒。

这首《七律》是茅盾在1970年秋写的,那时候他74岁。后来,这首诗被镌刻在茅盾母亲的墓碑上,是为对茅盾母亲永远的纪念。

陈爱珠(1875—1940)

茅盾的母亲名叫陈爱珠,出生于1875年,1940去世,是浙江桐乡乌镇人。陈爱珠的祖上是医药世家,所以她从小就有读书的条件,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颇为通晓,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女性。1894年与茅盾父亲沈永锡结婚,而沈是晚清维新人士,所以在丈夫的影响下,她思想更加开明进步,经常阅读时兴报刊和小说,关注时事。

结婚两年后,陈爱珠生下长子沈德鸿(茅盾原名),在孩子的教育上很用心。茅盾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这句话乍听起来好像没什么特别,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母亲是自己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但对于茅盾来说,母亲是真真正正文化教育上的启蒙者。这种启蒙作用,并不是天下每一个母亲都能做到的。

晚清的时候中国还流行私塾教育,即便是在清末实行新政后的很长时间仍然如此。在茅盾上小学之前,父亲亲自选了《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读物,让妻子陈爱珠亲自教他。母亲就相当于茅盾自己的私塾老师。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下,茅盾5岁便开始读书识字。

1906年,茅盾10岁,父亲沈永锡因病去世。失去了一家之主,沈家经济陷入困顿之中。从此,陈爱珠含辛茹苦,将沈德鸿及其弟弟沈泽民抚养长大,用贴己钱供他们读书。

之后,两个儿子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母亲陈爱珠深知革命的危险,但依然支持孩子们的选择。革命不分文武,茅盾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在文艺界的知名度逐步提高,20年代后期写了反映大革命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30年代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而弟弟沈泽民于1931年当选为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后来又任鄂豫皖苏区省委书记,1933年在革命工作中牺牲,年仅33岁。

沈泽民(1900—1933)

今天的我们很难想象,在革命喧嚣、炮火连天的年代,一个单亲母亲对在外奔波的孩子的担忧,更难以体会孩子年轻的生命在炮火中逝去时的悲痛。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因工作需要,长年奔走于全国各地。茅盾夫妇曾恳请母亲与之同住,但陈爱珠担心自己年事已高,会连累儿子的革命工作,便独自回乡居住。1940年4月17日陈爱珠去世时,茅盾在新疆。自己最亲的人离去时不在身边,悲痛之情难以言表。

所以晚年茅盾写这首悼母诗,其情其理皆发自肺腑。在经历了世乱沧桑、人事诡变之后,一位老者回忆自己的一生,想起自己的母亲,是多么的不容易!

母亲的职责就是将孩子抚养成人,而职责之外还有太多的牵连。因为这个身份要付出多少、要遭受多少苦难,在不同的女人身上是不同的。但对于天下母亲而言,这都是她们心甘情愿的,出于一种身为人母的本能。

致敬伟大的母亲!

茅盾 母亲 自己的 革命 新文学

最新文章